文、視頻/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聞 孫牧 實習生 李一嵐
圖/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牧 實習生 李一嵐(部分為受訪者提供)
(資料圖)
桌子一擺,名牌一放,8月16日上午還不到9:00,位于佛山市第二人民醫(yī)院(以下簡稱“市二醫(yī)院”)門診大樓門口便又熱鬧了起來——義診又開始了。不過,與平日的義診相比,這次義診比較特殊:在第六個中國醫(yī)師節(jié)(8月19日)來臨之際,市二醫(yī)院把院里8位不同科室、從醫(yī)30年的老醫(yī)生們組織了起來,將這場義診作為“為職業(yè)慶生”的特殊方式。
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閱歷,每一段閱歷背后都有著一個精彩的故事。第六個中國醫(yī)師節(jié)即將到來,利用這次義診的機會,羊城晚報記者走訪了幾位老醫(yī)生,了解他們這三十年中最為寶貴的閱歷與故事。
王金良:將心比心,做患者堅實“醫(yī)”靠
“您手麻不麻、頸椎痛不痛?您可能要做右臂肌電圖和頸椎CT檢查,建議您住院是因為病情相對復雜,需要詳細的檢查……”義診臺前,神經內科主任醫(yī)師王金良一邊動作輕柔地轉動看診阿婆的脖頸,一邊輕聲囑咐阿婆注意事項。義診剛開始不到半小時,這已經是王金良接診的第6位病人,診臺前更是有市民翹首排起隊伍。聽到阿婆絮絮叨叨地說起兒女不在身邊、來醫(yī)院不知怎么掛號時,王金良在看診紙條上清晰地添上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和出診時間。事后,他笑著解釋道:“我怕她下次來找不著醫(yī)生、不知道去哪里看病?!?/p>
而像這樣為老人家留下電話號碼,早已是他的“常規(guī)操作”了:“你把老人家治好了,老人家有急事就會找你?!睘榇?,他總是24小時開機,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突發(fā)狀況?!捌鋵嵾€是挺困難的,不知道什么時候電話就響了。”他苦笑道。
他記得最晚的一次接患者電話,是在凌晨一點。睡夢中他接起電話,原來是一位曾經就診的老年患者半夜胸痛、頭暈掛了急診。急診科外,老人越等越害怕,可兒女又不在身邊,只好打電話給王金良哭著說:“王醫(yī)生,醫(yī)院里我只認識你,你趕緊救我的命吧……”王金良一聽,二話不說開車趕往醫(yī)院,連夜為老人處理病情、協(xié)調床位,最終讓老人得以安心住院治療。
“醫(yī)生要有仁愛之心?!边@是王金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,而這種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的同理心與對病人超乎尋常的耐心,已然成為他打開患者心門、處理醫(yī)患關系的“金鑰匙”。
在王金良看來,隨著醫(yī)療的發(fā)展,疾病治療不再是傳統(tǒng)中“有什么病吃什么藥”的單一思維模式,而是需要醫(yī)生進行系統(tǒng)化、全方位的綜合考量:“就拿高血壓來說,很多因素,包括病人對飲食的控制、情緒變化、生活習慣、工作壓力等各方面的情況,都可能造成影響?!彼l(fā)現,對于不熟悉的病人他可能要花費20分鐘專門了解病情,而他熟悉的病人則可能5分鐘就完成看診、開方,極大提高治療效率?!澳憷斫馑⒍嗪退涣?,他才愿意告訴你情況,你治療的效果才會更好。”他總結道。因著這份將心比心,王金良成為了患者眼中最堅實的“醫(yī)”靠,甚至還有患者康復后專門撥打12345市政熱線表揚他。
“病人來找我,我把病治好,解決他們的問題?!边@是王金良初入醫(yī)途時最樸素的愿望,更是他30年如一日始終堅守的醫(yī)者使命與擔當。而即便是當年非典最嚴重、人人自危的時節(jié),他也不曾有絲毫忘卻。那時佛山非典初起,最初甚至沒人敢出門診。“我是黨員,我年輕,我上!”王金良首當其沖穿戴起防護用品,成為第一批“坐鎮(zhèn)”發(fā)熱門診前線“戰(zhàn)士”。病人一個接著一個,他一刻也不敢松懈,連喝口水、上個廁所的片刻工夫都沒有,忙碌到他連對面的同事到底是誰都不清楚。
王金良就這樣守著他的病人,度過30年中一個個重要的時間節(jié)點?!搬t(yī)生要有堅守的精神,更要有同理心、慈悲心腸。老百姓常說,醫(yī)生像菩薩。咱們沒有菩薩的境界,但我作為黨員的第一梯隊,有事一定上?!闭f起這話時,這位一直笑瞇瞇的醫(yī)生難得嚴肅道,“不管30年還是40年,不管診斷多少患者還是解決多少疑難雜癥,我都會堅定做醫(yī)生的初心,做好本職工作,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。”
黃文:以快樂為舟,渡患者過河
十天內兩次手術將病人從死亡邊緣拉回、幫助患者“搶”回險些截肢的下肢、為愛美女孩完美縫針讓人看不出痕跡……在市二醫(yī)院公眾號的留言板上,一位位患者記錄、分享著與甲狀腺疝氣小兒外科主任醫(yī)師黃文的故事。醫(yī)德高、醫(yī)術好、為人和善,這都是患者們總結出的黃文行醫(yī)的“關鍵詞”。
可在黃文看來,用一顆充盈著快樂與滿足的愛心去治愈病痛,僅僅是他30年來從事的一份再普通不過的工作:“做醫(yī)生其實挺快樂的??吹讲∪嘶謴偷梅浅@硐耄业男睦锞陀幸环N很甜的感覺,幾十年來都是如此?!?/p>
黃文出生在湛江廉江的小鄉(xiāng)村中。少年時,他曾患闌尾炎,可由于當時醫(yī)療條件實在太差,他只能忍著疼痛隨父母舟車勞頓,幾經輾轉才在市區(qū)醫(yī)院完成手術。彼時,心疼兒子的黃父對他說:“你以后一定要做醫(yī)生!”在父親的影響下,1987年,黃文考入中山醫(yī)科大學,成為了當時最后一批六年制的醫(yī)學學子。
畢業(yè)后,黃文進入二醫(yī),從一名懵懂的鄉(xiāng)村少年,逐漸成長為如今經驗豐富、當機立斷的外科主任醫(yī)師,辛苦工作成為了他在外科一線的“常態(tài)”。他和同事們常常早上七點半就主動來到科室、晚上七八點才準備下班,手術量大時更是要從清晨一站到傍晚?!澳阏f不累,那是假的。但是當我們碰到一些很費神、過程很緊張的手術,下來之后我就想,這么難的手術我都能拿下來,這是多快樂的一件事情!”他驕傲地笑道。
正是這樣的快樂與自豪感,讓這位總是笑瞇瞇、慈眉善目的醫(yī)生,在突破臨床問題上身先士卒、雷厲風行。
2000年,醫(yī)院接收了一例先天性小腸閉鎖患兒。由于當時醫(yī)院內未設置小兒外科,這場風險極高的手術成為了一大難題:新生兒器官發(fā)育尚不成熟,一個操作不當便可能危及患兒生命!
“像腸管,成人能縫兩層,一層沒有縫好,還有一層;但是新生兒腸管細小,只能縫一層,沒有任何返工的機會?!毙菏中g精細度高、麻醉難度大、家屬溝通困難……為了打破醫(yī)院小兒外科手術困境,黃文主動申請前往中山醫(yī)科大學進修小兒外科,成為院內該領域的“突破手”。
第一例先天性小腸閉鎖手術、第一例先天性巨結腸手術、第一例尿道下裂手術……進修歸來后,黃文不僅撐起了小兒外科的諸多疑難手術,更是腳步不停,在2012年主動進修血管外科,為科室建立起相關亞專科。“外科手術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‘踩雷’,手術要做好,我們就必須不斷學習、接觸新知識,不斷解決新問題。”黃文說道,一個醫(yī)生應該學到不做醫(yī)生為止。
黃文胸前的名牌上別著一枚紅艷艷的黨徽,這枚黨徽到底陪伴了他多長時間,他已經記不清了?!白鳛獒t(yī)生和黨員,我們都要為人民服務,拿一顆心出來,盡力幫助每一個病人看好病、解決問題罷了?!睅资觊g,每每在路上遇到過去的病人同他打聲招呼,問候一聲“黃主任你也來這里”時,他的心頭就會油然生出做醫(yī)生的光榮感與滿足感。
在他看來,從醫(yī)30年其實并非了不得的“大事”?!?0年來我們一直都是這樣走過來,30年后我們也會一直這樣走下去,那么30年和31年又有什么區(qū)別?”黃文笑道,如果怕辛苦就不要做醫(yī)生,如果想做一個好醫(yī)生那就必須學好醫(yī)學專業(yè),不受外界干擾,將心沉到一線去,“我想,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吧?!?/p>
邱磊:干好這份職業(yè)要的是“五顆心”
8月上旬的一天,上午9點,忙碌的市二醫(yī)院胃腸、肛腸外科辦公室里,主任醫(yī)師邱磊放下手中的活兒,急匆匆走進會議室。“你們呆在會議室干啥?不要一味啃書本,要到病床邊去!”看到兩位實習生又躲在會議室啃書,邱磊有些急了。事后他告訴記者,“到病床邊去”是他對學生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:“醫(yī)不好病,當不好醫(yī)生!”
而這是邱磊從業(yè)30年以來,感悟最深的一點。自上世紀90年代從中山醫(yī)科大學畢業(yè)以來,邱磊在胃腸、肛腸外科治療上經歷了風風雨雨。他說,愛心、學習之心、持之以恒的進取心、薪火相傳的仁心和愛國心,是他總結30年從醫(yī)經歷的最大感悟。
“醫(yī)生是一種職業(yè),在醫(yī)院里,要說混日子,很好混;但是要做好這份職業(yè),很痛苦。”邱磊總結道,這“痛苦”其實有很多“落腳點”,在醫(yī)療條件匱乏的年代,因為缺少好器械,他不得不眼睜睜地任由一些病人在他面前逝去卻無能為力。
然而,做久了他才慢慢悟到,做醫(yī)生是一種追求,追求的是對生命最大程度上的敬畏。在缺少儀器的年代,他想方設法東拼西湊借到儀器給患者做手術,一次次見證了生命的頑強復蘇;他也曾專心研究國內外胃腸、肛腸外科發(fā)展的經驗;他更是管中窺豹,從醫(yī)院的30年發(fā)展歷程出發(fā)觀照國家醫(yī)療事業(yè)的巨大進步,欣喜于當年缺醫(yī)少藥的珠三角如今醫(yī)療水平已然躋身世界前列。
“我是一名中國醫(yī)生”。要當好一名中國醫(yī)生,最關鍵的是什么?邱磊用一段親身經歷來告訴記者:2003年,一位何姓老人經常出現大便出血、腹脹等癥狀,經查是腸癌,急需做手術。老人的家人在廣佛多家醫(yī)院轉診,最后還是選擇請市二醫(yī)院邱磊主刀。老人的家人們認為,邱磊是最負責、溝通最好的醫(yī)生。
進入手術室前,老人握著邱磊的手,干脆地對他說:“我這條命就交給你啦。”最終,邱磊秉持對病人負責的態(tài)度使用了在當時看來較為先進的技術,成功幫老人做成了手術。后來20余年間,邱磊還先后幫助老人的兒子、孫子做了腸癌手術。一家三代手術都由邱磊操作,這也使得邱磊成為了這家人最知心的朋友。
“很多病人感謝你、認可你的方式很特別。他們不會當面過度地跟你說謝謝,但是只要他認可你,紅事白事他都會邀請你參加,把你當做他的家人一樣。”30年間,邱磊受到了不少這類“朋友”的邀請。他有時開玩笑說,自己在外面都不敢隨地吐痰:“你到菜市場、商場,說不定就有你曾經醫(yī)治過的病人,大家都看著你呢。”
30年崢嶸歲月,邱磊也逐漸走向了職業(yè)生涯的后半段。如今的他,最希望的是把自己多年感悟傳承下去。他常常一針一線地教后輩做手術,不時還幽默地和學生開開玩笑,“現在練好,未來我老了,就靠你們給我做手術了?!薄搬t(yī)生是一份職業(yè),要干好這份職業(yè),要到病床去,到一線去?!?/p>
來源 | 羊城晚報
責編 | 牛智杰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(yè)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