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趙文化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。筆者對燕趙文化情有獨鐘,閱讀了不少有關燕趙文化研究的文章,但多為某一方面內容的論述。由河北教育出版社、北京教育出版社等單位聯合出版,知名學者夏自正、劉福元主編的《中華地域文化大系·燕趙文化》則是一部對燕趙地區(qū)各種歷史文化現象進行梳理和研究的力作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該書按文化類別分為16章64節(jié),以信史記載和最新考古成果為主要依據,旁征博引,內容豐富,總計70余萬字。各章節(jié)具體內容又以歷史順序敘述,條理清晰,可讀性強。
燕趙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,因此有“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”之說。筆者對這一說法頗有感觸。
燕趙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地帶。不斷發(fā)生的大大小小的戰(zhàn)爭,既促進了各民族政治、經濟、文化融合,又給各族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。長期征戰(zhàn)的殘酷環(huán)境,使得燕趙之地逐漸形成了“慷慨悲歌”的文化氣質與特征。
“慷慨悲歌”不是為一己私利“拔劍而起,挺身而斗”的意氣用事,更非市井無賴的尋釁滋事、打架斗毆?!翱犊琛笔且环N生命價值觀和精神力量。歷史上,在面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,那些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燕趙之士,置個人生死于度外,義無反顧,慷慨赴難。不論結局如何,這種堅持理想和信仰、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,都贏得了社會的認同,并被推崇和效仿。
說起“慷慨悲歌”,人們自然會想到荊軻引吭高歌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”的悲壯場景。荊軻這一壯舉,被歷代學者、詩人所吟頌。其中清代學者陳維崧曾吟:“殘酒憶荊高,燕趙悲歌事未消。憶昨車聲寒易水,今朝,慷慨還過豫讓橋?!保ā赌相l(xiāng)子·邢州道上作》)如從“慷慨悲歌”氣質和精神的角度去衡量,詩句中“慷慨還過豫讓橋”中的豫讓,遠早于荊軻。公元前453年,趙、韓、魏聯手在晉陽之戰(zhàn)中攻打智氏,智伯瑤兵敗身亡,曾被智伯瑤以禮相待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仇,多次刺殺趙襄子,不惜用漆涂滿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,吞炭使聲音改變,最后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。豫讓求得趙襄子的衣服,拔劍擊斬其衣,以示為主復仇,而后伏劍自殺。再早還有趙氏孤兒案,更是一幕完整的“慷慨悲歌”劇。春秋時期,晉國大夫屠岸賈要對趙氏家族斬草除根。為保護趙氏血脈,家臣程嬰犧牲了自己的孩子,忍辱負重撫養(yǎng)趙氏孤兒,在完成鋤奸復仇后慷慨殉難。還有人們所熟悉的藺相如完璧歸趙、毛遂自薦等歷史故事,都體現出“慷慨悲歌”的精神。
秦漢以來,體現“慷慨悲歌”精神的事情更是多有發(fā)生,《中華地域文化大系·燕趙文化》一書中有很多記載。比如祖逖北伐時中流擊楫,慷慨誓師:“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,有如大江!”劉琨遇害前慷慨賦詩:“功業(yè)未及建,夕陽忽西流。時哉不我與,去乎若云浮?!北彼卫钊羲鎸鸨翢o畏懼,臨刑之前高歌:“矯首問天兮,天卒無言;忠臣效死兮,死亦何愆?”明朝楊繼盛,因彈劾權奸被誣害處死,臨刑時慷慨悲歌:“浩氣還太虛,丹心照千古。生平未報國,留作忠魂補。”明末孫承宗,為保衛(wèi)家鄉(xiāng),親率兒孫和鄉(xiāng)親抵御清兵,二十多位至親戰(zhàn)死沙場。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,燕趙兒女在與敵人殊死搏斗中,更是表現出氣壯山河的“慷慨悲歌”精神。革命先驅李大釗面對絞刑架時,慷慨陳詞:“不能因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,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……我們深信,共產主義在世界、在中國,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!”狼牙山五勇士為掩護大部隊,與日寇戰(zhàn)斗到彈盡糧絕,最后壯烈跳崖;董存瑞扛起炸藥包,高呼“為了新中國”,沖向敵人的碉堡……燕趙兒女“慷慨悲歌”的英勇事跡數不勝數,將永遠彪炳史冊。
“慷慨悲歌”作為燕趙大地的文化與精神氣質,不僅表現在國家民族的重大事件上,在社會其他方面也有充分體現。對此,書中亦有詳細敘述。如在治國理政上,漢朝趙廣漢敢于威制豪強,懲治貪官污吏;南北朝祖沖之求真求實、不畏權勢,力爭頒布《大明歷》;唐朝魏征主張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”,敢于犯顏直諫;明朝趙南星改革弊政,澄清吏治,反對宦官專權。文學藝術上,《詩經》、漢樂府中的北方詩歌,以及建安文學等,都有“慷慨悲歌”的精神氣韻。元代雜劇,特別是關漢卿的《竇娥冤》,更是把燕趙兒女“慷慨悲歌”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。風行燕趙的河北梆子等戲曲,與流麗清婉的南曲迥異,其聲調高亢激越、蒼涼雄勁,充分體現出“慷慨悲歌”的氣質和精神。
可以說,“慷慨悲歌”是燕趙志士仁人血性和意志鑄成的風骨,是中華民族的脊梁,是為國家、社會貢獻一切的崇高品質,是大義凜然的精神氣節(jié),是義無反顧、勇往直前的俠肝義膽……今天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傳承和弘揚“慷慨悲歌”的氣質和精神,顯得尤為重要?!翱犊琛敝挥腥谌胄聲r代的精神內涵,才能煥發(fā)出新的生命力。
《中華地域文化大系·燕趙文化》是一部系統(tǒng)介紹燕趙歷史文化的好書,京津冀文化一脈,歷史淵源深厚,希望編者能進一步拓寬視野,充實更多近現代燕趙文化發(fā)展的新內容,并將長期在燕趙大地生活工作、有突出貢獻的非河北籍人士的事跡也囊括進來,這對推動文化繁榮、提升文化自信將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。(花聚會)
關注河北日報,了解更多權威資訊
關鍵詞: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商業(yè)周刊網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(fā)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